记者从10月22日下午正在召开中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住宅产业化内部会议获知,会上公布了《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区)发展规划及评价标准》(讨论稿),目前该讨论稿还在征求意见中,期望在年底能够颁布。 住宅产业化标准有望年底出台 成楼市调控新杠杆 住宅产业化,作为楼市调控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抓手,在2013年开始进入加速起跑阶段。 《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区)发展规划及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讨论稿”)正在征求意见阶段,有望年底颁布。 根据“讨论稿”,将通过试点城市带动住宅产业化发展,到2015年,在全国培育20个左右试点城市(区),其中,东部地区发展10个左右,中西部各发展5个。 据悉,目前已有北京、上海、青岛等17座城市,提出了初步申报试点计划。 远大住工总裁唐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实现标准化、模块化,住宅产业化可以通过缩短建设时间,减少人力成本,做到预算就是决算,确保成本的真正可控,促进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 住宅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 所谓的住宅产业化,唐芬介绍,即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并降低能耗,包括住宅生产方式的产业化、住宅科技成果应用的产业化两个方面。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介绍,尽管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住宅产业化还在起步阶段。从总量上看,不是绝对占比。如果从全国范围看,绝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建造方式。 谈及住宅产业化推进较慢的原因,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张肇毅表示,标准化缺失是目前住宅产业化推广面临的一大难点,相应的技术标准,比如设计导则、施工标准、验收标准等还未完善。 另外,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低,如建筑结构标准化、整体橱卫标准化、墙体材料标准化和其他部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 除此外,张肇毅表示,在推广初期,由于尚未形成规模,成本问题也是住 [1] [2] 
|